密封条_汽车密封条_橡胶|发泡|机柜|三元乙丙密封条_www.ayx.com

www.ayx.com官网

香港北角:由椅子开始重拾被忽略的公共空间 想象·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06 作者: www.ayx.com官网

  “小街坊不仅仅反映社区居民对于家具共享的一种生活习性,同时也分享了各家具自身的一些历史和故事点滴。”

  北角居民的口述历史和陪伴成长的心爱家具, 启发一持工作室与REhyphenation合作的“小街坊”公共空间设计项目, 展示丰富街区的过去和现在。

  探讨设计师如何挖掘公共空间的潜力,沟通历史与当下,打破无形的隔阂,将社区共建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当中

  香港艺术中心 (HKAC) 在2021年年初, 在市区更新基金的支持下,为“过北角”项目主办了创意社区空间提案征集。由一持工作室 O&O STUDIO联成艺术家REHyphenation创作的“小街坊”成为六名受委托的获奖作品之一,在香港北角公众码头由8月30日到10月31日展出了两个月的时间。“小街坊”是对北角的一个缩影 , 不仅仅反映了街坊日常使用公共空间的特性,同时通过重新升级从北角不同层面的家庭,店铺和机构收集回来的家具,供各市民体验及使用,把北角历史街区从过去到今天作一个叙述。

  ▲上图:小街坊上有高架桥遮蔽,下方与水为邻,是一片天然的避暑之地。许多当地居民会来到这里纳凉,钓鱼。小街坊安装好后,这里人气更盛。

  项目场地的选择来自设计团队前期的调研与走访。由于上方有高架桥横亘而过,北角码头是一块难得的阴凉地。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当地居民甚至另外的地方的市民来到这里活动,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在闲聊过程中,建筑师了解到他们平时会自己把家里的椅子拿到码头,分享给众人使用,却由于管理问题被政府清理,直接扔掉。

  ▲小街坊设计团队:视觉艺术家霍采儿位于中央,左右分别为一持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李雪雯、陈思安。

  经过多轮的采访和对北角历史的研究,一 持及REhyphenation发现北角公众码头是在北角小有的公共空间。在一天里的每个小时,都经常有当区居民甚至于其他市民“光顾”,开展不同的活动,比如钓鱼、 锻炼、约会等,对老年人更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片休闲地。

  这里就像是一个特别的跳蚤市场,拥有多样的生活和季节性。平台区域为大型艺术、娱乐和活动装置提供了足够空间。

  人们每天行走于码头,看到像“老朋友”一样的码头换了全新的面貌,瞬间吸引了不同的街坊带来自家的椅子,分享与各人随时共用。相比现有的固定式长凳,自家椅子能随着用家的喜好来移动和摆放,提供一个自主性。活泼的橙色作为小街坊的主题色出现在各个角落。挂在椅子上的二维码里藏着与北角历史有关的故事。对于一持工作室的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陈思安和李雪雯而言,小街坊既是当地居民生活习性的延续,也是个体经历的点滴汇聚。

  “小街坊不仅仅反映社区居民对于家具共享的一种生活习性,同时也分享了各家具自身的一些历史和故事点滴。”

  一直以来居民都保留了将自家椅子带到码头的传统。设计师精心改造的椅子与居民自发带来的共同形成社区的热闹氛围。

  团队向北角居民募捐二手家具,然后重新设计及改造,同时保留家具本身的记忆及故事,或许是小街坊的出现给居民带来的是一份心底里的怀念,这怀念里有家族的历史,家人的期盼,儿女的成长,还有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在募捐的的时候,大家都表示很积极的想要将这份“故事”体现出来,这些故事被浓缩在录音当中,由毕业于香港艺术学院的梁天尺与李颖蕾献声,成为窥视北角前世今生的窗口,现场也有纸质版方便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家阅读。设计团队最终通过捐赠获得了47把椅子和三张桌子。

  ▲设计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社会化媒体、朋友宣传等各种途径共募捐到47把椅子与3张桌子。几乎每件家具都见证了主人的过往或者北角的历史。

  ▲由梁天尺与李颖蕾献声的“小街坊频道”,将椅子背后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故事被浓缩在录音之中。(可扫码收听完整录音)

  ▲这张椅子来自真真美食店店主的捐赠,店主在这张凳子上揉了很多年面团。在创作者在探店过程中,与店主聊到小街坊,店主主动提出把凳子捐出来,并且分享他们在北角的故事。

  ▲这是中国香港以前作为殖民地时期常见的木头座椅款式,一般用在七八十年代的政府办公楼或者学校。这两把椅子来自一位女士的捐赠。几十年前,她的父亲从二手家具店买回它们,她从小时候就在椅子上面吃饭,做功课。椅子保存状态良好,木板光亮,几乎能照见人影。这也是少数几把只修复,未改造的椅子。

  ▲物主的孙女说,这是四十多年前他们三代人从铜锣湾搬来北角新居乔迁时买的。孙女说以前婆婆喜欢下午的时候坐在椅子上,一直摇着摇着,舒舒服服地闭目养神。

  小街坊不是放几件老家具或做出复古姿态来单纯地怀旧,而是通过现代材料与工艺将历史带到当下。由亚克力制作的新增构建方便组装拆卸,透明的材料外观使自身消隐在视线当中,突出老家具的存在。几乎每把椅子都带有使用的痕迹,却以整饬一新的面貌,烙印上醒目的橙色出现在码头。

  因为收集回来的椅子有不同款式,对此设计团队也按真实的情况来定制升级改造的设计方案。

  设计团队将收集来的椅子按照保存状态分为四组。基本无法承重,但是具有特别强故事性的椅子被整体封装在亚克力板之内,像是凝结在琥珀中的一段过往,椅脚用钢架加固;保存状态良好的木椅子经过木匠的拆卸、翻新、重组,原模原样地出现在码头上,经年累月的使用让木头润得发亮;皮制座椅保留上半部分,金属椅子腿被替换成为亚克力板;来自学校的椅子则被改装成为摇摇椅,回忆上学时前后晃动椅子曾被屡次制止的学生时代……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家具改造与3天的现场施工,这47把椅子和三张桌子带着过往使用痕迹与现代气息出现在北角码头崭新的铺地上。

  明亮的地板让人想起常见于唐楼的彩色传统瓷砖和图案。改造家具也利用了透明有机玻璃来构造,保留及凸显原有家具的色彩及历史痕迹。有的由学校椅子改装为摇摇椅,组合一起成为摇椅共享基地。有的利用有机玻璃穿上新衣服,让街坊能看到及摸到的同时,也能提高安全性。另外也有老式麻将桌,利用有机玻璃连接件安装在现有长凳,让街坊们一起细谈往事点滴。

  独立的椅子能够准确的通过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灵活移动,椅子被聚集在码头尽端,成为演出的观众席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使用都在这里自然而然地发生,由于它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北角码头几乎是社区营造的绝佳场所。不需要费心策划活动,费力聚集人群,每一个人都会以最自然的方式使用这片空间。人际关系在往来与碰撞中逐渐建立,每日到访小街坊的居民甚至彼此知悉对方的使用时段,熟稔又默契。

  设计团队坚信社区跨世代人的参与是必须的。小街坊也让大家意识到社区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这种无形的关系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小街坊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出现更加是对北角的时间和地点做一个记录。小街坊,恍如有新的生命,每天每个小时不同的游走在码头不同空间,配合居民的使用,让设计团队异常惊喜。

  长于北角,用于北角。小街坊不是传统意义上建筑师惯常的空间设计,而是根据当地居民使用码头的方式因势利导,美化空间,优化家具,并借助展览的机会将原本“违规”的椅子合法地安置在这里供大家使用。

  北角既充满共同回忆,又交织不同社群并经历着城市空间及社会状况的急剧转变。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是一次美化公共空间,激发市民参与的社区营造项目。包括前期细致的访谈与观察,概念提出,设计深化,50件旧家具的改造、安装、和维护,以及展览结束后的空间复原, 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素。

  而“小街坊”又不仅仅是用眼睛和手机来欣赏打卡的艺术装置,更大意义在于连接社区以及社区对公共空间的诉求。建筑师通过对情感记忆的挖掘,日常生活的关怀以及公共空间的提升,打破不同代际、社群之间无形的“隔阂”,换来了一场当地居民自然自发,轻松愉悦的社区共建。借此营造社区归属感,以及透过空间想像培养公民文化和自发的社区营造。

  微信公众号@W* 卷宗Wallpaper《码头上,一场由椅子串连起的社区共建》

  营造社区归属感-小街坊/一持工作室+REhyphenation_腾讯新闻

  《想象一座城》作为一个专题,用影像、文字呈现几个城市的零碎片段,关注的焦点,除了城市化对城市面貌带来的改变,以及由此凸显出来的城市规划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改变下本地居民的生存空间状态,通过这一种关注导向对城市真实状况的理解。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故事。


新闻资讯
相关产品